一、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特性
冷却水系统多为开放式的,系统是由冷却水泵、管道、冷却塔、制冷机的冷凝器等组成的敞开式回路系统。冷却水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冷却塔时,由于散热不断的蒸发,而蒸发的都是纯水,水中的盐份由于补充水的不断进入系统而不断浓缩,当水中的碳酸盐浓度值达到饱和状态时就会在换热器表面形成碳酸钙水垢。垢的形成不仅使传热效率下降、制冷负荷增大,还会形成垢下腐蚀,造成水电浪费和缩短系统设备使用寿命。随着含盐量不断上升,为了不使含盐量无限制的升高,必须排放掉一部分冷却水,同时补入新鲜水。而且补充水和空气中都含有一定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进入系统内,在适当的温度、酸碱度和营养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分泌粘液,与其它杂质形成生物粘泥,给系统带来危害。
冷却水系统是一个敞开式循环水系统,热水在冷却塔内通过曝气进行降温,而就在曝气过程中将进入冷却塔空气中的细菌、藻类、灰尘等带入循环水中,而循环水的PH值、温度、阳光照射、养分等具备了细菌、藻类滋生、繁殖的最好条件。大量的细菌繁殖和灰尘在冷却塔内形成粘泥,在热交换器、管道附着既影响热交换的顺利进行又会造成金属腐蚀。有一种被称作军团菌的杆状细菌存在于循环冷却水中,如果中央空调外循环冷却水中染有军团菌,有可能通过循环水在冷却塔曝气时飘落飞溅到空气中被人吸入,就会引起肺泡部位感染。
二、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容易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冷却水系统的分析:结垢、腐蚀和生物粘泥等,如不进行适当的处理,势必会引起管道堵塞,腐蚀泄漏、传热效率大为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整个空调系统的正常工作,其具体表现在。
1、系统的管路和设备腐蚀问题
从化学热力学的理论上可知,几种常用金属——碳钢、铜、铝及其合金在水中是不稳定的,它们最终将通过腐蚀到达各自稳定状态——腐蚀产物。比如中央空调的各个循环系统,水在冷却塔内和空气充分接触,使水中的溶解氧得到补充,所以循环水中溶解氧总是饱和的。水中溶解氧是造成金属电离子化学腐蚀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种种因素,比如有害T离子Cl—和SO4-2、微生物腐蚀等等);如不做处理,系统就会被氧化腐蚀或因细菌繁殖生长而造成腐蚀,其表象是水呈“黄色”或“红色”,严重者呈现“黑褐色”并带有铁臭味,其后果主要是因金属在这种环境下腐蚀的速度过快,而造成整套设备系统的提前报废。所以,这也是中央空调系统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1 碳钢材质与水中的氧气作用而发生腐蚀,其反应如下:
Fe + O2 + H2O Fe(OH)3↓
1.2 有害离子引起的腐蚀
中央空调循环水在浓缩过程中,各种盐类的浓度相应增加,当Cl-(氯)和SO42-(硫酸根)离子浓度较高时,会使金属表面保护膜的防腐性能降低。尤其是Cl-的离子半径小、穿透性强,容易破坏金属表面的保护膜增加其腐蚀反应的阳极过程速度,引起金属的局部腐蚀。
1.3 两种不同的金属接触时,因金属间电位差而造成电池腐蚀,例如热交换器的铜管与碳钢端板,其接触部分的钢铁材质会因此加速腐蚀。
1.4 水中微生物的滋生也会产生细菌性腐蚀,如硫酸还原菌、铁细菌等。
1.5 其它引起腐蚀的影响因素有:pH值、溶解的气体、温度、流速等。
空调系统的冷却水、冷冻水未经处理有一定的腐蚀性,如将普通钢片或铁钉放入水中,几天后就会出现铁锈,放置时间越长则锈蚀越严重。同样,系统管道及设备内壁常因水的腐蚀和电化学作用而产生铁锈,甚至穿孔。脱落的锈渣会堵塞管道,使空调效果下降;同时腐蚀的存在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大为缩短。一旦腐蚀穿孔,水将进入内腔,既污染了致冷剂(使之报废),又影响了机组正常使用。从下表统计情况看,未作水处理的设备使用寿命会缩短30-50%。
1、空调循环水系统水质标准
针对以前对空调循环水系统的水质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关政府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于2012年12月31日正式联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采暖空调系统水质标准》(GB/T29044-2012),并将于2013年9月1日正式强制执行。其标准对各个系统的水质标准进行了统一规定。集中空调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循环水及补充水水质标准
检测项 |
单位 |
补充水 |
循环水 |
pH |
|
6.5~8.5 |
7.5~9.0 |
浊度 |
NTU |
≤10 |
≤20 |
≤10(换热设备为板式、翅片管式、螺旋版式) |
|||
电导率(25℃) |
μS/cm |
≤400 |
≤1600 |
总硬度(以CaCO3计) |
mg/L |
≤150 |
-- |
总碱度(以CaCO3计) |
mg/L |
≤200 |
≤600 |
Ca2++总碱度(以CaCO3计) |
mg/L |
-- |
≤1100 |
Cl-(以Cl-计) |
mg/L |
≤100 |
≤500 |
总铁(以Fe计) |
mg/L |
≤0.3 |
≤1.0 |
NH3-N |
mg/L |
≤5 |
≤10 |
游离氯 |
mg/L |
0.05~0.2 |
0.05~1.0 |
COD |
mg/L |
≤30 |
≤100 |
磷酸盐(以P计) |
mg/L |
-- |
≤1.0 |
有机膦 |
mg/L |
-- |
≤0.5 |
异氧菌总数 |
个/mL |
-- |
≤1×105 |
铜合金腐蚀速率 |
mm/a |
-- |
<0.005 |
蒸发冷却循环水系统循环水及补充水水质标准
检测项 |
单位 |
直接蒸发 |
间接蒸发 |
||
补充水 |
循环水 |
补充水 |
循环水 |
||
pH |
|
6.5~8.5 |
7.0~9.0 |
6.5~8.5 |
7.0~9.0 |
浊度 |
NTU |
≤3 |
≤3 |
≤3 |
≤5 |
电导率(25℃) |
μS/cm |
≤400 |
≤1000 |
≤800 |
≤1600 |
总硬度(以CaCO3计) |
mg/L |
≤200 |
≤400 |
≤300 |
≤600 |
总碱度(以CaCO3计) |
mg/L |
≤200 |
≤500 |
≤200 |
≤600 |
Cl-(以Cl-计) |
mg/L |
≤100 |
≤200 |
≤150 |
≤300 |
总铁(以Fe计) |
mg/L |
≤0.3 |
≤1.0 |
≤0.3 |
≤1.0 |
SO42-(以SO42-计) |
mg/L |
≤250 |
≤500 |
≤250 |
≤500 |
氨氮 |
mg/L |
≤0.5 |
≤1.0 |
≤5 |
≤10 |
COD |
mg/L |
≤3 |
≤5 |
≤30 |
≤100 |
菌落总数 |
CFU/mL |
≤100 |
≤100 |
-- |
-- |
异氧菌总数 |
个/mL |
-- |
-- |
-- |
≤1×105 |
磷酸盐(以P计) |
mg/L |
-- |
-- |
-- |
≤1.0 |
有机膦 |
mg/L |
-- |
-- |
-- |
≤0.5 |